发布时间:2022-06-13 10:00
固军镇的“黄金叶”和冷水养鱼、蜂桶乡的萼贝和蜂蜜、旧院镇的黑鸡、竹峪镇的香菇和木耳……
近年来,万源市坚持把“一村一项目”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务实举措,坚持“一盘棋”谋划,探索实施“5步法”包装推介项目、“7大模式”分类推动实施、“5大机制”促进项目见效为主的“575”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村村有项目”,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产业发展促增收
5月11日,在蜿蜒的山路中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一行来到了万源市固军镇大地坪村,远远望去,一片片金黄的茶园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增添出一抹亮色。茶园里,20余名采茶工人正忙碌着,56岁的罗德珍和其爱人就在其中。“采这一篓茶的工钱最多买碗面。”罗德珍的“谦虚”,立刻惹来另一位采茶工人的玩笑“回怼”:“你这一篓至少六七十元,你要吃好多碗面了哟。”这番话引得周围人轰然大笑,罗德珍自己也笑个不停。正说笑着,收茶的车开到地边,罗德珍把茶篓里的茶倒在磅秤的框里。“5斤冒头,86元。”这是她一早近两小时的收入。
罗德珍从泸州嫁过来已有15年。2020年之前,她家里仅靠种地为生,一年挣不了几个钱。如今家里土地流转种茶,她和爱人又成为采茶工,一个月轻轻松松赚3000余元。
在大地坪村,靠采茶生活的人还有很多,更惠及周边村里的几百名村民。自“一村一项目”工作启动以来,大地坪村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引进硒都嘉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力发展黄金芽、安吉白茶等,打造“中国硒部茶园走廊”。目前,大地坪村种植茶叶1500余亩,带动群众户均年增收65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9万元。
作为万源茶产业发展的传统大镇之一,固军镇连片栽植富硒茶叶面积达26152亩,有大小茶叶加工厂3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6个、茶叶家庭农场3个,茶叶年产值达5000余万元。依托万源市蜀韵、蜀欣、硒都嘉木、民富民发等茶企业,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茶叶栽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促进茶农人均年增收3300余元。除重视茶产业发展外,该镇还注重多元化发展,先后引进多家公司种植中药材660亩,建冷水养鱼30余亩。
离开大地坪村,记者来到旧院镇大伦坎村。“大伦坎、大伦坎,蜀宣花牛像座山,旧院黑鸡下江南,集体经济跨过坎,群众收入翻一番,乡村振兴都来看……”村民们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当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后的可喜变化。如今的大伦坎村,村组道路纵横交错,安全饮水进家到户,人居环境整洁明亮,富硒产业蓬勃发展。
在该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旧院黑鸡养殖场内,村党支部书记庞仁义拉开鸡舍的大门,只见里面自动化鸡舍整齐排列,一只只黑鸡在鸡舍内咕咕地叫。“按一下键,鸡粪就自动清理出来,很好操作。”站在全自动化鸡舍前,该村“第一书记”黄兵边模拟操作边介绍说,自2020年开始养殖黑鸡以来,大伦坎村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成效,每年的村集体收入达20余万元,这些钱,又投入到蜀宣花牛养殖等更多项目中去,这些项目,又带动了村民到养殖厂务工、销售玉米、种植牧草等,通过更多产业,让村集体经济茁壮成长、越来越壮大。目前,该村黑鸡养殖规模已由最初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近5000只,肉牛养殖规模也由最初的40余头发展到现在的130余头,村集体可支配资金由2017年的30万元增长为目前的115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成效。
“575”模式育项目
自“一村一项目”实施以来,万源市探索实施“5步法”包装推介项目、“7大模式”分类推动实施、“5大机制”促进项目的“575”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村村有项目”,群众收入稳定增长。
近年来,万源市构建起了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织书记三级书记抓“一村一项目”工作格局。市委书记带头上阵,专题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主动跑市场、跑企业、跑项目、跑资金、跑信息,带动形成“承上启下、上下联动”推进态势;乡镇党委书记带动上阵、挂帅出征,按照“基础较好村重示范、管理薄弱村重指导、从零起步村重扶持”的原则,统筹推进“一村一项目”;村级党组织书记带项上阵,带着特色项目主动作为,健全村企对接、经营管理、收益分配等配套机制。
完善项目摸底、筛查、包装、推介、签约“五步方法”,包装推介项目。万源市组建项目调查队,全覆盖摸底辖区土地、劳力、企业等资源禀赋及闲置办公用房、村小、山坪塘等闲置资产,组织发改、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及帮扶单位、“第一书记”等力量,分片区逐一包装项目。坚持分类施策,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壮大一批”路径,推行“单项+联合”“本地+飞地”方式,完成项目包装269个。紧盯在外成功人士、本地创客、乡贤达人、龙头企业等重点对象,多渠道推介项目,对达成意向性的项目第一时间组织签约,并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供“帮办代办”服务,同时出台以奖代补、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配套政策。
采用资产盘活、劳务服务、资源利用、生产服务、订单合作、自主经营、入股分红等“七大模式”,优化发展项目。通过不断整合闲置办公用房、校舍、厂房、仓库等固定资产,采取“包装租赁、合作经营、项目联建”等方式,变闲置资产为发展资源。及时更新辖区农民工信息库,开展“定向外输、按需内转、内外统配”等劳务中介服务。充分利用耕地、林地、茶园、河流等资源,采取集中经营、统一发包、资源流转等方式,把现有资源转化为项目发展优势。整合辖区技术力量,建立农机、农资、农技公司、代耕代种协会等生产性服务组织,组团开展有偿服务。充分发挥本地能人带动作用,成立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自主经营发展产业项目。整合村集体经济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产业周转金,采取土地流转、技术转让等方式入股企业,量化股权,实行股份合作经营,年底按股分红。
同时,聚焦茶叶、黑鸡、蜂蜜、中药材等主导产业项目,每季度分片区组织召开“一村一项目”现场推进会,采取项目评估、现场打分等方式进行项目拉练大比拼;将“一村一项目”作为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平时考核和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
□文/图 bt365.me_bt365最快线路检测_365bet中文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航 特约记者 余杰成 通讯员 张从兵 陈娄周
来源:bt365.me_bt365最快线路检测_365bet中文日报网